林业科技
    主页 > 综合新闻 >

科技赋能摸清广东林业家底 助建南粤秀美山川

  广东是中国第一经济大省,也是拥有“七山一水两分田”的林业大省,绿色日益成为该省发展的鲜明底色,谱写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篇章。

  “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和仪器设备,广东林草湿综合监测逐步实现了从手工到自动、从粗放到精准、从分散应用到集成联动的巨大转变。”广东省林业调查规划院正高级工程师刘凯昌表示,正是科技赋能森林资源调查监测,大大提升了监测水平和效率。

  以前,林勘队员在外业调查时,用笔在纸质调查簿上记载数据。通常,白天在山上调查,晚上整理内业到凌晨半夜时分。外业调查持续一两个月,结束后回到广州才能把调查数据录入电脑进行分析,工作十分繁琐。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发展,2012年,魏安世带领团队,在全国率先研发基于平板电脑的森林资源清查数据采集与管理系统,综合集成应用智能终端、3S技术、移动互联网、网络通讯、数据库等技术,实现了森林资源清查数据采集的全程无纸化作业。

  来源:中国新闻网

  一直以来,在南粤青山绿水之间,有这么一群“绿色精灵”穿梭其间,他们是来自广东省林业调查规划院的林业调查队员。他们扛着仪器设备在陡峭的山林间穿梭,在暴晒的草原上行走,在泥泞的湿地中跋涉,数十年如一日,持续开展森林资源和生态状况综合监测。

  2021年,针对这种情况,该院总工程师刘新科带领团队在全国率先研发了基于RTK(载波相位差分技术)的电子围栏,大大提高样地定位、周界测量及样木定位的精度,减少外业调查员的工作量,大大提高了成果质量和工作效率。魏安世说:“RTK测量仪能够实时地提供测站点在指定坐标系中的三维定位结果,并达到厘米级精度。”

  这群最可爱的南粤林勘人,始终坚持在广东林业调查监测中推动科技创新和技术应用,为丈量南粤山川注入全新动力,更加精准摸清全省林业资源家底,为广东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决策依据。

  9月初的南粤大地,气温依然居高不下。在广州火炉山森林公园,广东省林业调查规划院总工程师办公室主任、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魏安世在一株松树基部订下了一个预制孔铝牌。这相当于给了树木一张“身份证”。

  走进广东林业数据中心,记者看到,广东省林草湿智慧平台已经上线运行,该平台包括资源概览、数据展示、统计汇总、辅助决策和配置管理等多个模块。

  技术创新应用 助力提升林业监测效率

  如今,广东林勘人上至高山密林、下达沿海滩涂,架起RTK测量仪展开测量工作,手拿平板电脑记录监测数据,已是成为外业调查时一道常态化的美丽风景线。

  近年来,广东省林业局依托该院成立数字林业技术中心,主要负责林业数据汇集存储、治理共享和应用服务,建设和完善林业一体化数据库,制定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,开展遥感数据应用研究和推广,提供数据应用与处理的技术支持、培训和咨询等。

  广东省森林、草原、湿地资源丰富。今年,国家林草局在广东布设林草湿样地1447个,覆盖全省21个市。5月底,广东省启动2022年林草湿调查监测,共组织动员200多名调查队员组成69个工作组,对全省林草湿样地进行调查监测。

  人才与技术支撑 林草湿资源监测全国领先

一个预制孔铝牌被钉在树木上 陈楚红 摄

RTK测量仪的监测精度达到厘米级 陈楚红 摄

  在广东,林业资源监测工作正朝着智慧化、数字化方向发展。除了三维可视化,遥感多旋翼无人机、激光雷达等新型技术装备在林业调查监测中的应用,已是家常便饭。例如,无人机能通过机载激光雷达扫描树木,测量冠幅,树木成像后,通过公式去计算树种林分蓄积量,省时又省力。

应用于林业资源监测的平板电脑 陈楚红 摄

  今年8月12日,广东省2022年林草湿调查监测工作全面完成,取得了全国林草生态综合监测森林样地调查进度排行第一、林草湿总体进度排行第二的佳绩。

  不仅如此,广东林勘人在林业资源监测数据的记录方式上,也敢于“吃螃蟹”。

  20世纪70年代,全国开始了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工作,林勘队员在开展样地定位、周界测量和样木定位时,传统上通常使用的工具是罗盘仪。“罗盘仪工作效率较为低下,更关键的是精度不高,样地定位、周界测量及样木定位经常有偏差。”魏安世告诉记者。

  广东省林业调查规划院院长林寿明表示,该院将全面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、可视化技术与林草湿资源管理业务深度融合,实现省域范围内林草湿资源的三维可视化、部分重点区域实景虚拟仿真,综合展示资源现状、资源保护与修复全貌,增强全省林草湿资源调查评价监测能力,推进全省林草湿精细化管理。